「腎虛」有四種,你屬哪一種?

分享: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聖人不治已病,治未病」,意思即是在尚未患病之前,就要未雨綢繆,調理好身體,防患於未然,這也是中醫的「防治」理念。

在中醫的角度,腎是陰陽根本,生命之源,所以腎是人體最重要的其中一個器官,被稱為「先天之本」。所謂「防重於治」,因此強腎補腎,保持腎的健康,就是最好防患於未然的方法。 

腎虛四大派,你是哪一派?

腎內有腎陰、腎陽。腎陰指人體的陰液的根源,用作滋養及濡潤人體各臟腑。腎陽則是人體陽氣的根本,幫助推動及溫煦人體各臟腑的功能。腎陰及腎陽在人體內互相依存,互相協調,而一旦腎陰及腎陽失去平衡,就會出現各種腎虛的症狀。

陽虛派

中醫認為「陽虛生外寒」,導致腎陽虛的原因在於火弱,腎陽不足會引發身體各個臟腑的生理活動進而發生病變。

腎陽虛的人多表現為怕冷,其主要症狀有:腰膝酸軟、手腳冰涼、尿頻、面色無光澤、頭暈目眩、精神萎靡等。

陰虛派

中醫理論上有「陰虛生內熱」的說法,而腎陰虛是腎精不足,腎陰虧虛產生火旺,人體各個臟腑都需要腎陰的滋養方可正常運行。 


腎陰虛人士容易出現五心煩熱(即兩手心、兩腳心以及胸口覺得煩熱),其症狀多表現為:口乾咽燥、盜汗、舌質紅,兩腿無力、眩暈耳鳴、失眠多夢。男子則陽強易舉或陽痿;婦女則經少經閉、形體消瘦、潮熱盜汗、少年白髮等。

氣虛派

腎氣虛是腎氣不足的表現,常由先天氣血不足,或年齡漸長而腎氣漸虛、或久病勞損傷及腎氣而引起,而腎氣虛久了,有可能發展成腎陽虛。 


腎氣虛人士多表現為:腰痛、神疲乏力、面色淡白、耳鳴、牙齒鬆動、小便頻繁而清、遺尿、男子滑精、女子帶下清稀量多、月經淋漓不盡或胎動不安、久病咳喘等。

精虛派

腎藏精,主生長、發育及生殖。精血可以互相資生,腎精虧則血不足,精血虧虛則也可導致腎陰虛,腎陰虛則可引起陽亢,引起火旺,出現一派虛熱證。

腎精虛表現為男子精少不育、女子經閉不孕、頭昏眼花、精神疲倦、齒搖髮落、遺精滑泄等,這是腎氣不足的外在表現。腎精不足證的病機演變過程中,常因腎精虧虛而致氣血兩虛之證,所以要補益腎精,仍需益氣補血。 

引致腎虛腎虧的原因也不盡相同,四種類型有時也會互相兼夾,要找到自己所屬的腎虛症狀,再對症下藥,才可防患於未然!而在日常生活中,一定要注意對未病先防的重視,因為病已成而始治療,猶如待口渴而始挖井,為時已晚。

(以上知識只供參考,若有疑問請向中醫師查詢)

(圖片來源:互聯網)

分享:
Close Menu